█ 手足相依,會有幾年呢?......媽媽貪心的想法是~有生之年...^^
每個媽媽都有一套自己的育兒方法,我也有;雖然可以跟大家分享,不過不保證用在您家寶貝身上會見效,因為,有時我自己用都不太靈光......(自己用都不靈光,還敢拿出來"分享"......==") 下次整理好再另闢一文吧!
媽媽教科書真的不好唸,而且有很多實作課程。讀得好~沒有獎狀、沒有學位、沒有加薪,讀不好~生活心情亂糟糟,還會被唸:「小孩是怎麼看的啊?!」難怪很多媽媽寧可去上班,也不要在家帶小孩,因為噓聲多過掌聲ㄚ!
不過我自從有小孩後,倒是越來越沒有遠大的抱負,剛教書的時候還會想考研究所,真正投入教職後,發現:教小孩實在太有趣了,可以變的花樣很多,小學生都很熱情天真,做個簡單的勞作、打一場躲避、講個生活經驗...都能點燃他們的熱情。然後我翻了翻研究所的書籍......"我的媽呀!"實在很理論,以前我大學唸民法概要和行政法時,都唸得很糟,難道我現在還要再去讀什麼研究所嗎?倒不如看一些與教學相關的實用書籍來進修,似乎比較實際。上級有時會對我們這些不考研究所、不愛接組長工作的老師「曉以大義」,說什麼「要勇於接受挑戰呀!要成長進修呀!...外面一堆人隨時會取代你的...◎﹡△○...」聽了就令人厭惡! 鐘鼎山林,人各有志,似乎不必用這些冠冕堂皇的大話來壓我們這些基層教師吧!在我主觀的感覺,讀完研究所薪水會多一點、光環會亮一點,跟會不會教書、用不用心在孩子身上,不能劃上全然的等號;同樣的,當了組長、主任之後,真的比較會教書嗎?......我沒有想批評什麼,我只是覺得「學習,是無所不在的!」並不是一定要讀研究所才叫「進修」。
我一直都很喜歡教書的工作,即使曾發生一些打擊教師士氣的事;我也愛上了母親這個頭銜,即使我一直處於新手媽媽的手忙腳亂之中。「喜歡」做某一樣工作,並不代表我真的做得很好,只是在我遇到困難時,可以憑著"喜歡",繼續努力與堅持以及繼續成長與進修。這就像很多學生喜歡打球一樣,他喜歡打球,但球不一定打得好,也很可能因為打球受過重傷,但他會願意繼續為打球付出時間與磨練技巧。
很慶幸我的工作與生活是密切相關的,並未脫離現實太遠。以前要503的孩子們念弟子規,我在家裡"預習"的時候,女兒也跟著我唸。小小孩的腦袋沒記太多東西,一下子就背熟了"總敘"部分,尤其最後兩句~「有餘力,則學文」,女兒都唸成「有媽咪,則學文」,因為「餘力」跟「宜俐」很像。^^" 小學老師的身份有時候真的跟"媽"沒啥兩樣(幼稚園老師更是了),每一屆都有學生不小心叫我"馬麻~",印象最深的是443的雲皓和482的昱蓉(其實還有很多),因為他們叫媽時的眼神最單純、最乾淨,想忘都很難。^^ 人家說:「醫者父母心。」其實為人師者心情也類似父母,不過教導恐怕要更嚴格,因為教別人的孩子可不能隨便。
請育嬰假其間,我看了很多媽媽書,尤其蔡穎卿老師的分享,深深影響了我;更讓我覺得當媽媽、當老師的人,在「生活」這門課要學習的地方太多了。有一次,我還自己一人開車到台中豐樂公園聽她演講,第一次這麼近的距離看到我所喜愛的作家,真的激動到快哭了!再來聽到她的聲音~~「天哪!那是一個50歲的媽媽(五十年次)說話的聲音嗎??」跟一個少女說話的聲音沒啥兩樣...很慢、很輕、很柔,她整個人給我的感覺就是很..."古典",該怎麼說呢...像傳統受過日式教育的女子一樣吧,很有教養。她連說出來的話,就像她所寫的文字一樣,用字遣詞都很優雅,我們一般人只會在寫文章時注意措辭,講話就非常"通俗"了。當時很多媽媽帶著小baby去聽她演講,很奇怪的在兩個小時的講座中,都沒有小孩哭鬧的聲音......真的很神奇,大概她的聲音太好聽了吧!^^ 聽完演講回來,很勤奮的刷了馬桶、浴室,敗了幾個鍋子,想好好的做做家事......,聽起來不難,但要「維持」確實不易呀!
█ 這是當天的演講海報......
演講裡有一段話說得很好:你不可能只把道理講得非常美好,卻不以生活信念使孩子感到安全。~~~我要牢牢記住!
相關連結1: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bubutsai/16314666
相關連結2: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bubutsai/16319440
對我而言,讀"媽媽教科書"也是進修。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複製別人成功的經驗,畢竟每個家庭、每個孩子的個性條件都不同,根本無法完全複製。參考別人的經驗,修改成適合自己家庭的模式,會比一定要遵守套用某些規條來得好。
另外,「孩子,是媽媽最好的老師。」沒有孩子加入我的生命,我不會有這些深刻的思考,更不會真切的瞭解~~~"學習,無所不在......"
█ 睡前一起喝「ㄋ一 ˇ ㄋ一 」......這是每天必有的"睡覺儀式"
■ 弟弟還不會翻身時,姊姊會陪著躺......
█ 弟弟一個多月大時,姊姊會拿奶嘴餵他.....
◎ 育兒心得:老大是女兒,真的比較貼心,也比較會照顧弟弟。兩姊弟年齡相差一歲十個月(差兩歲),如果弟弟亂跑,女兒就會緊張得大叫;弟弟不守規矩,姊姊會來告狀......。有時他們在家門口玩,我就比較不擔心弟弟會走失了。